伞作为避雨遮阳的工具,是人们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之物。我国是最早发明伞、使用伞的国家,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。
“伞”最初的几种叫法
伞最早称作“簦”或“盖”,晋朝时才称为“繖”(今作“伞”);《晋书·王雅传》说:“遇雨,请以繖入。”这是“繖”字最早出现之处。
唐朝时衍生出同音象形的“傘”(今作“伞”)字,描绘四个人躲在一把张开的大伞底下的情形,唐碑《吴岳祠堂记》中,已出现了这个字。
“簦”说明了伞是从斗笠联想出来的发明,所谓“簦笠以竹为之,无柄曰笠,有柄曰簦”,也就是御雨的斗笠放大,加上长柄就是簦,后来再改称其为“繖”和“傘”。
“盖”是古代贵族出行时的遮阳工具,又称“华盖”,后来人们也利用它来遮雨,所以伞也称为“雨盖”。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,有五色云气笼罩在黄帝头上,人们由此得到启发,制成用于遮阳避雨的盖。
《孔子家语》中说:“孔子将近行,命从者皆持盖,已而果雨。”可见盖当初是当伞来使用的,在春秋时代,盖已是很普遍、平民化的御雨工具了。
谁发明了“伞”
民间相传,雨伞是鲁班之妻发明的。鲁班外出干活,经常日晒雨淋,他的妻子仿照荷叶的模样精心制造了一把木柄竹骨丝绸面的伞。正因为最早的伞是用丝绸做面,所以称“繖”。
从荷叶获得灵感而发明形状近似的雨伞,也是个合情合理的推测。乡下小孩遇雨时,常到田里摘荷叶充当雨具。
伞出现以后,便成为宫廷中不可或缺的器物,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象征物,是等级的标识。帝王将相出巡时,按等级分别用不同颜色、大小、数量的罗伞伴行,以示显赫和威严,表示“荫庇百姓”。
直到明代,还明文规定“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”,只能使用纸伞。
“伞”的美好寓意
在文艺作品中,伞有说不完的故事,寄寓着青春的憧憬和纯真的爱情。
比如《白蛇传》故事里的“游湖借伞”,一把八十四骨的紫竹柄油纸伞,在白娘子作法降下的一场大雨中,成了牵合有情人的媒介,通过借伞、还伞牵引出曲折起伏、缠绵感人的千古佳话,为伞的历史增添了优美动人的爱情元素。
明朝冯梦龙《挂枝儿》中还有:“奴好似雨伞儿将伊遮盖,实指望同到老云雨和谐,谁知你寻着孔窍儿将机关败,有情怀里抱,无情便撑开,撇得我倚定门儿也,泪珠儿频频洒。”词中“情”与“晴”字同音双关,末两句写情人失恋情景,也刻画雨伞用过后收起时水淋淋的模样,情景交融,刻画入微。
现代诗人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则描绘了古镇、雨巷、美女、油纸伞的美好景象。直到今天,这依然是年轻人心中代表浪漫的经典画面。
“略略烟痕草许低,初初雨影伞先知。”伞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。除了用来装饰和遮雨外,它还在不同领域,如舞蹈、杂技、戏曲中发挥着用途。